五华县长布富强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
五华县强兴七目嶂绿色食品有限公司
全国咨询热线:
13826606999

新闻动态

子承父业“红”了大田柿花——五华长布富强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张军权弃商从农
更新时间:2020/10/20 9:55:50 来源: 浏览次数:2302

日前的一个上午,在五华县长布镇大田青岗村的一个山坡上,五华长布富强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张军权轻轻地拨开繁茂的柿叶,挨挤成串的柿子在枝头俏立。眼下还未到柿子成熟的季节,他家的果合柿长得已经比普通的成熟柿子还要大。“不出意外的话今年能有个好收成。”看着遍布山岗、长势喜人的果合柿,张军权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张军权在查看果合柿长势情况(赖锋摄)

弃商从农,贷款回乡做杮花

张军权今年39岁,五华长布人。大专毕业以后,他在东莞工作。2007年,他与妻子在广州经营起了小型超市,虽然辛苦,但收入却相当可观。2011年,在五华老家经营“强兴柿花厂”的父亲张耀强年事已高,让保守经营的柿花事业陷入泥潭之中。本就对农业有着极大兴趣的张军权,想到家里的500多亩果合柿,子承父业的想法在他的脑海里打转。

(受访者供图)

当他跟父亲交流时,却遭遇了父亲泼冷水,父亲用一句“农业之路充满艰辛和风险”拒绝了他。张军权说,那些年,传统柿花产业经济效益低、靠天吃饭难的现实一直制约着父辈们的发展。大田柿花的绵软甜蜜一直伴随着自己的成长,难道要眼巴巴看着历史悠久的大田柿花衰落下去吗?

(受访者供图)

固执的父亲还是没能劝服执拗的他,张军权终究还是回来了。他抵押了广州的房子,贷款100多万元走上了重振大田柿花的道路,他坚信用新的思维、新的技法,一定能回家做个“新农人”。跟他一起回来的,还有他的妻子和孩子,就这样,一家人又从城市回到了小山村,重新拿起了锄头当起了农民。“大田柿花在明朝时曾被钦点为皇宫贡品。这么好的柿花,没落下去多可惜。”张军权憨厚地笑着,眼神透着坚定。

树立品牌,大田柿花重焕生机

“没有品牌,制作工艺太落后,柿果量太少,这几个因素严重制约了大田柿花的发展。”张军权介绍,以前一遇到下雨天,柿花就得发霉倒掉,即使天气好柿花质量好,产量太少也闹不出名堂,惨的就是没有品牌的时候,很多外地的柿花纷纷冒充大田柿花,严重影响了大田柿花的名声。为了解决这些发展瓶颈,张军权用贷款得来的钱增种了200亩果合柿,投资购进设备、建设厂房,有效解决了阴雨天批量烘干等难题。同时采用传统技术与现代装备相结合的方式,下雨天有保鲜库、烘干房,平时有削皮机,不仅让柿花制作的成功率大增,也很好地保证了柿花质量。2013年,他创立了“七目嶂”大田柿花品牌,让不到60元一斤的大田柿花卖到了150元,实现经济效益逐年向好。

大田柿花晾晒现场(受访者供图)

除此之外,张军权还积极在柿园探索“林下经济”模式。2015年,他在柿子树下间种了300亩梅占茶,今年年产干茶2000多斤,年产值近60万元。他说,这种模式保证了工人长期有活干,利于留住工人,同时林下间种茶叶也对土壤的湿度保持、改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今的他,还在柿园里养起了鸡、鸭、猪,产生的粪便又可以拿来施肥提升柿果质量,长短结合走耕山致富路。

(受访者供图)

用心坚持,终于结出成功果实

2016年,他的果园遭遇严重的病虫害,直接造成柿果产量减半。“当时病虫害很严重,柿果被虫子一咬就坏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张军权仍心有余悸。为了防治病虫害,张军权不惜花大力气,给700多亩果合柿套起了袋。用他的话说,要保证大田柿花的品质,就不能随便采用喷洒农药这种“暴力”手段。今年,他又投资近十万元在果园安装黏虫板、杀虫灯,有效解决了病虫害问题。

果合柿基地内一派生机(赖锋摄)

所谓路通财通。以前进他家柿园的道路,都是泥泞的羊肠小道,根本进不了汽车。为了方便柿园管理、采摘,他还先后集资了100多万元修建了总长3.5公里的水泥路,铺平了大田柿花的出山之路。“那时候为了省钱,很多活都自己干,自己既是农民,又是农民工。”他的妻子回忆。“大田柿花品质好、个头大,除了当地气候、水土及种植技术等因素外,重要的因素是大田柿花采取以手工为主的加工工艺。”张军权说,现在即使有了先进设备,也仅是备特殊天气时使用,小小柿花加工一样需要“匠心”。他介绍,晒制过程每天要逐个对晾晒的柿子进行交叉捏掐,费时费力。

(受访者供图)

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张军权分别建立了水坑、青岗、太平山、樟村等果合柿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农户种植达4000亩,他们的产品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2014年,“七目嶂”大田柿花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产品;2015年被评为广东省“名优特新”产品;2016年获得SC生产许可认证;2016年荣获全国名优果品区域公用品牌;2017年,大田柿花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获批。

2017年大田柿花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受访者供图)

专家点评

安可婧(博士,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研究):

匠人精神首重人品,其次才是专业技能。正如张军权之于大田柿花,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即使是枯燥乏味的事也要兢兢业业地做好,即使遇到挫败、打击,也百折不挠。匠人的标准,从来都不是别人定的,而是在自己的心里。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很容易让人忽略产品的品质灵魂。因此农民企业家更需要工匠精神,他们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带头人、领头雁。为振兴乡村经济而奋斗,与农民一起播种绿色的希望,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

梅州日报 记者:赖 锋

特约记者 张炳锋

五华县农业局:幸 娜 、廖静静